2018-6-19 16:04:37
最近幾年,我發現自己思考問題的原點總是與時間有關,也做了一些跟時間主題有關的作品。例如:《瞬間》--永恒的不朽或許是一個一閃而過的瞬間,當時光飛逝,最終在此刻停留;《時間的形狀》--金庸說怎樣渡過自己唯一和短暫的一生?最好的方式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大鬧一場,悄然離去。這件作品試圖提出一個樸素的問題,我們該如何體會時間?描繪一生的時間的形狀;《出土文物》--將時間推到一千年以后,出土了一件在那個時代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文物,并因此對設計、人文、匠心等進行了一系列的想象;《變遷》--通過透明的水晶描述山水變遷的動態過程;《百年上海》--將上海的歷史分成不同的段落,用不同的符號去描述那段時間的氣質。
這些作品都是為沒有限定的“曬上海”展覽而設計的,這個展覽既沒有對象,也沒有要求,甚至看似是無意義的,而這恰恰催生了我對“時間”這一容易被忽略的主題的反復關注。
在2018年悄然來臨的這個時間點上再來談談時間,希望新的一年聚焦“做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事”,讓我們的工作更加平實而有意義。
什么樣的事情是能經的起時間檢驗的呢?這個問題顯然很難回答,一件事情放在一年,三年,五年,十年還是五十年來看,價值評判標準是不同的,有些事情當時看來是急迫和重要的,而后來看卻是無意義的,有些則在當時看是可以被忽略的,很久之后才會發現他的重要性。這就像巴菲特曾經講述的那樣,股票短期來看是投票器,而長期則是稱重器。
2017年就像是一部快進了的電影,我們看到智能硬件、vr/ar、共享單車、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領域的創業故事此起彼伏,有的像煙花一樣華麗綻放而又迅速消亡,有的在堅韌中成長并形成茂密的竹林生態。在這個沒有耐性的時代里,失敗和成功的腳步都是急匆匆。2017我的主要時間是獻給三個角色,老師、設計師和社會創新工作者,就從這三個角度談談吧。
壹
設計教育,在當下的問題背景下仰望星空
今年5月開始投身設計教育管理工作,一位業界的老友聞訊說:“將設計實踐者放入大學,就讓設計教育與產業擁有了同樣的問題和背景,就可以踩著當下的創新實踐仰望星空,從而產生有價值的產品概念和服務原型”,這句簡短的描述或許是我的角色的主要意義。
今天的設計教育系統性問題的根源在于進化速度的錯位。產業進化以月為單位快速迭代,設計的價值在這個變化中也逐漸從從屬地位轉向驅動地位,從節點價值轉向系統價值,設計貫穿在整個產業發展的全過程。產業的進化帶來了設計師角色的變化,在很多創新引領的企業里設計師已經成為合伙人和高層管理者,創業企業甚至因為有設計師合伙人的存在而增加企業的估值。產業的變化與設計師角色的變化讓我們不得不回到教育的基本問題,我們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顯然,作為合伙人的設計師和傳統意義上的設計師的定義是不同的。前者需要更懂得商業規律,更懂得產品定義,更具有領導力并帶領組織完成突破。后者則需要在傳統工業設計以材料、工藝、形式、需求為主要關注點的基礎上完成信息化、服務化的轉變。設計師的角色在這里已經產生分化,至少可以分為產品設計師(硬件)、交互設計師(軟件)、服務設計師(系統)、設計管理者(溝通)、設計創業者(引領)這五個角色,他們分別對應不同的知識體系和基本能力,既要對細節敏感,又要能把握整體系統。
除了角色的分化還有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就是對于行業的理解,因為今天的設計師除了要掌握共性的設計思維和表現技能之外還需要對行業有認知。如交通工具、信息平臺、智能硬件、醫療等行業已經形成獨立的設計流程、方法和體系,設計水準已經遠遠領先于院校甚至設計機構,作為大學該如何提供具有先進性的教育產品?
產業的變遷,設計師角色的變化,教育的問題環環相扣,我們以這個基本邏輯為前提開始工作,試圖建立開放務實的文化,高效協作的機制,前沿聚焦的項目,也就是從文化層、機制體制層和項目層出發,多維度的回應問題。
為了建立同樣的問題背景,學院推出“創意巴士”品牌論壇,邀請螞蟻金服、小米生態鏈、博朗等業界的大咖分享經驗和方法;建立高峰高原工作室,將創業思維代入課程,通過模擬真實的場景豐富設計的維度;優化創意空間,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營造良好的視覺形象和創意氛圍;加強信息系統建設,建立多維度的信息溝通平臺,提升工作效率;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以評促建,修正長期存在的矛盾,在共性化管理和個性化需求之間求得平衡;推進產學研合作,建立“酬勤”獎學金,讓產業與高校協同創新;加強人才招聘和干部隊伍建設,形成多個梯度的力量的共振。我們希望用潤物細無聲的力量帶來持久的改變,也許這些工作看似是微小的,但經過時間的累積,卻發現已經走出了很遠。
當然我們今天仍舊面臨很多的問題,例如:如何在工科大學既能滿足普適性的教育規范又能遵循設計的基本規律?如何建立起能激發創意的共享空間,讓多學科有效協作?如何有效激活知識價值,從自己獨特的角度服務產業前沿和區域經濟?如何提升效率和資源利用率,為學生成長建立真實的場景,多維度賦能?如何建立開放的平臺,在不同學科、不同主體、不同問題之間建立鏈接,形成自然發生的創新與學習習慣?帶著這些問題,年中的時候回清華母校作了一場演講,不自覺的選擇了一個題目—“頂好的教育是喚起學生內心深處最誠摯的感動”。清華美院的教育就是這樣,或許課堂上是輕松而自由的,但培養出的人才卻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對專業有著無比的熱愛,這種狀態會激勵大家一直走下去。或許這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設計實踐
構建以工業設計為核心驅動力的微生態
工業設計發端于高校,然后是設計顧問公司的興起,繼而是企業的重視,今天是互聯網平臺開始認同設計的價值。設計院校在服務產業這一板塊如今已經微不足道,只在文創、生活美學、概念設計等邊緣領域尚有作為;專業設計機構在經歷最近幾年的大發展之后,普遍從幾十人的規模發展到數百人的規模。
有追求的設計創業者開始了四個維度的延伸,向上延伸,構建自主品牌,推動設計師創業。向下延伸,整合供應鏈資源,提供產業鏈整體解決方案。向周邊延伸,擴展空間載體,提升區域影響力。向服務價值和平臺延伸,提供更多的服務內容,為企業帶來更多價值;產品企業對工業設計的重視是多個維度的,從形式、形象到需求、生態,“產品定義”和“價值判斷”是企業在創新設計上最重要的二個能力,數據挖掘和判斷成為主流,設計執行能力則可以用多種方式獲得;互聯網平臺開始引入設計的力量是最近的新趨勢,這個趨勢帶來的變化亦是革命性的,例如小米生態、網易嚴選、阿里魯班人工智能,降維打擊、范式創新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帶來行業的顛覆。
作為設計師,我們今天的哪些工作可以經的起時間檢驗呢?或許換一個角度,主體物的輪廓就可以清晰一些,就可以看到一系列關鍵詞的本質:平臺的本質是賦能,好的平臺可以提供品牌、資本、供應鏈、用戶、設計等多個維度的資源,讓創業者可以專注于自己的核心價值,從而更接近成功;產品公司的本質是效率,從產品定義、設計研發到供應鏈和營銷系統,通過各個環節的效率疊加讓產品更有競爭力;設計公司的本質是發現,從服務到發現是今天設計公司提供價值的重要轉向,在跨界競爭的時代為客戶發現價值和機會點變得更加重要;設計師的本質是組織和協商,他能預知創新活動的發展路徑,帶領組織在困境中尋求突破并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平臺、產品公司、設計機構和設計師在新一輪發展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才能經的起時間的檢驗。
我們的設計團隊應該聚焦有價值的創造,提供可以疊加的價值,少做重復性的勞動,不做無病呻吟的表面文章。從17年來看,有很多成果還是可圈可點的,例如:在服務行業領域發展迅速,從新零售、人工智能、智慧出行到智慧城市、醫療健康、文創設計,新領域的拓展不但產生了更多優秀的作品,更拓展了我們的知識和視野;在區域拓展上,完成了北京、南京、合肥基地的建設,不同的基地根據產業需求做個性化的發展;在微生態的建設上,西行東意彌補了營銷環節的不足,設計+營銷+基于數據的產品定義的創新模型初步建立;在組織建設上,部門合伙人制度得到進一步發展,資源進一步積淀;文創板塊向縱深發展,運用設計力量激活文化價值,在六大文創領域均有斬獲。這些成果就是我們獻給過去一年最好的禮物。
社會創新
建立能自然生長普遍適應的城市設計體系
設計立縣計劃進入第七個年頭,從最初的為區域特色產業提供設計服務,到建立工業設計中心,再到建立設計特色小鎮,設計立縣計劃的模型一再迭代和生長。設計立縣十大模式、社會創新六重價值、設計驅動的三個維度理論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實踐。馬鞍山基地在裝備制造、設計扶貧、文旅品牌與公共設施等領域取得可喜成果,日照中心在面向大眾的設計意識的傳播、城市更新與建筑設計、機械裝備、醫療等領域發展迅速,并日益成為當地的文化地標。從多年前的大膽假設,到軟硬件載體的建成再到團隊的順暢運行,這個過程充滿挑戰與不確定性。
設計立縣的初衷是建立不同城市之間觀念和創意資源的雙向交互,通過設計機構、政府、企業和高校的多方合作,建立起混合所有制的創新體,并成為這個城市平臺化的創意力量。
現在看來,設計力量向三四線城市的滲透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如果說過去7年是從0到1的過程,那么未來就是尋找從1到100的路徑。在未來的征程中要處理好三個矛盾,一是公共服務與企業化運營的矛盾,公共服務追求社會價值和平臺意義,而企業價值追求利潤和商業回報,在發展的不同階段要求得二者的平衡;二是當設定的前提發生變化時,設計立縣的運行系統仍要有普遍的適應性,這就像是生物的進化,只有適者才能生存;三是做好人才和機制的大設計,抓住人才返鄉回流的大趨勢,通過區域聯動和主體意識的激發,對沖地域局限性所造成的動能的衰減和競爭力的弱化。
設計立縣計劃在未來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不僅對于產業,更對于城市、創業和文化。設計可以進入社區,提升城市體驗,解決社會問題;設計會作為鏈接文化、產業和消費的中間力量,成為城市IP的重要支撐;設計更會成為一種解決問題和協調關系的主流思維方式,在無形中發揮有形的作用。
在這篇文章將要結尾的時候已經是2018年1月1日的晚上了,昨天還感覺時間是無邊的存在,今天卻感受到時間其實是一種“耗材”。我們從童年時代希望時間加快,到今天希望時光慢下來,卻不能阻止她分明變得更快。或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做經的起時間檢驗的事”,讓時間變成固體,投射在那些踏實的奮斗的日常里。
2018年1月1日 于花橋
————
丁偉簡介
▼
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副院長
木馬設計創始人
設計立縣計劃推動者
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擔任上海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上海創意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上海青年創意人才協會副會長、上海交互設計專業委員會主任等社會職務。中國首位同時榮獲聯合國教科文創意新銳獎、德國紅點獎、IF設計獎、美國IDEA設計獎、G-MARK設計獎、中國十佳工業設計師、中國紅星獎金獎七項公認大獎的設計師。
掃一掃
關注木馬公眾微信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