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一区二区,巨胸狂喷奶水视频www网站免费,亚洲香蕉成人AV网站在线观看,亚洲avav天堂av在线不卡

今日頭條 微博
400-820-6913 在線咨詢

《設計》專訪丁偉—共創設計思維讓設計更有價值

2019-12-1 17:15:14

01.jpg




? 采訪:李杰  李葉 

? 受訪:丁偉


02.jpg


“丁偉,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院長,木馬設計創始人,設計立縣計劃推動者。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擔任上海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上海創意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上海青年創意人才協會副會長、上海交互設計專業委員會主任等社會職務。中國首位同時榮獲聯合國教科文創意新銳獎、德國紅點獎、IF設計獎、美國IDEA設計獎、G-MARK設計獎、中國十佳工業設計師、中國紅星獎金獎七項公認大獎的設計師。”


1574132376208553.jpg


“設計思維”其實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東西,普通大眾很難理解。您能否用通俗易懂的話談談何為“設計思維”?



丁偉:設計思維是相對于商業思維、技術思維等思維模式而言的。商業思維更注重研究市場的變化、渠道以及產品自身的競爭力;技術思維則是研究某一個問題或者探索世界的真理。而與設計思維對應的,是研究用戶真正的需求。同時善于在變化的世界里,在社會進化的過程中尋找問題,通過設計的方式解決問題,并整合設計師、供應鏈、平臺等要素,從而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所以說,設計思維是一種“發現問題-整合資源-提供解決方案”的思維方式。


設計思維過去是設計師思考問題的方式,今天則普遍應用于商業、 政府以及產業界,已經不只是設計師專屬的思維方式,是一種普適性的關系協調的思維方式。



1574132725158983.jpg


您定義的設計思維是怎樣的?怎樣才算一個好的設計思維?



丁偉:設計思維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整合力量去突破的工作方式,是問題導向的、協調關系的跨界整合的方式。實際上今天所說的“設計”本身也已經突破了傳統設計的界限。過去要推出一款產品,需要設計師畫草圖搞創意,找出解決方案,然后推向市場。而今天我們正逐漸從封閉式創新走向開放式創新,也就是一個共創的過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隨著當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發展,獲取消費者需求的手段更加多元化。在推出一款產品之前,可以通過大數據來觀察某一特定市場的動向,從而發現一款成功的產品跟政策、技術或者是社會變遷中的某種需求關系。


設計思維在今天不是設計師的專屬,好的設計是與消費者、技術和市場人員的共創,廣義的設計思維變得比狹義的設計更有價值。

   

05.jpg

卡爾蔡司眼科設備


06.jpg

U+智能機器人

1574132781139668.jpg


如何才能培養和提高設計思維的方式和能力?



丁偉:關鍵點是思考問題的角度。我們常說“哪里有問題,哪里就有設計”。我認為,一個好的設計師應該是充滿洞察力的。比如說共享單車有一塊太陽能充電板,前幾代單車的充電板位置經常被貼上小廣告,新一代車輛進行了改良,太陽能板上加了一個透明的蓋子,蓋子上的突起使小廣告無法牢固粘貼,同時還不影響太陽能板采光。這就是洞察到問題之后改良的設計。


洞察力不限于產品本身,還可以作用于企業的組織變革、社會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領域。從社會創新的角度來看,中國社會進化的趨勢一直是從農村走向城市,但現在富足了的城里人退休后的愿望卻是去鄉下找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休憩。我走訪了很多村子,發現空心化非常嚴重,家里只剩老小,大量土地荒廢。這時候就需要設計思維來驅動社會創新,把從農村向城市的單向流動,變成兩者間的雙向流動,把城市的資源、觀念、產業引向農村從而驅動“鄉村振興”。設計思維源于洞察,通過改良的設計,以驅動社會創新。總的來說,就是設計思維不僅能作用于產品、產業,還可以作用于社會創新這些廣闊的領域。

     

08.jpg


09.jpg

設計立縣團隊助力“鄉村振興”


1574132930982138.jpg


請介紹一下您一直在推動的“設計立縣”項目中設計思維所起到的作用。



丁偉:“設計立縣”項目我們已經推動了近十年,從2010年開始,經過了四次進化,從最初具有理想主義的構思, 歷經寶應縣以“四大特色產業”為核心的產業合作階段, 以馬鞍山江東設計和貴州安順為代表的工業設計及文創產業基地階段, 以日照工業設計中心以及長征工業設計園區為代表的城市創意生態階段, 目前進入到以洋河工業設計研究院及邯鄲成語小鎮為代表的城市IP打造階段, 設計立縣計劃進入4.0時期。最新的4.0階段是典型的設計思維驅動社會創新的模式,運用設計的力量推動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重點就是三產融合。用工業的方式提高農業的效率,通過發展體驗型農業,大幅提升其價值。


12.jpg

日照工業設計中心


這四次進化其實就是設計思維的進化:從最早的產品思維到系統思維,再到將設計力量融入生活、融入城市,再到設計驅動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這是一個系統性的變化。


16.jpg

設計立縣中的“設計思維”


 設計立縣項目開始于蘇北寶應縣邀請程建新教授和我去當地的一次考察,最初只是希望能為當地產業設計一些作品,我們到當地后發現中國有大量的縣城都存在類似的問題:當地有大量的產業需要設計創新,而設計創新人才都集中在大城市,很難服務于當地產業。所以我們就想發起這樣一個計劃,通過讓城市的創意資源與鄉村進行交叉協同,為當地帶來觀念和設計的力量,從而驅動當地產業的發展。這種整合了政府、高校、設計機構及當地力量的合作實際上已經超越了一個設計項目的概念,而指向更為廣闊的社會創新。項目已經推動了十年,而我感覺這還只是一個開始,中國還有大量需要設計力量驅動轉型發展的產業。


設計立縣計劃已經推廣到了全國十多個地區,包括寶應縣、馬鞍山、日照、云南尋甸、福建松溪、江蘇洋河等。我們會根據各地不同的特色來制定相應的推動路線圖,這也是設計思維起到的作用,它不僅作用于產品,更作用于系統、社會創新,體現了非常大的價值。這些項目地點既有相對發達的地區也有國家級貧困縣,不同地區面臨不同的問題,也因此而制訂不同的推進方案。


17.jpg

設計創新帶動轉型升級


“設計立縣”有三大服務體系,即設計+產業,設計+城市,設計+創業;“設計立縣”有十大模式,分別是傳統設計服務模式,戰略合作模式,品牌系統創新模式,候鳥中心模式,創意基地模式,新城鎮創新模式,原型創新模式,協同創新模式,創意資本模式,創意云模式;“設計立縣”對于城市有六重價值,即融合產業價值,串聯區域價值,挖掘文化價值,加載平臺價值,加速創業價值,激活知識價值。


18.jpg


三大服務體系


19.jpg

十大服務模式



1574132984676522.jpg


國內在什么時候開始提出設計思維的概念?其原本的概念有無被我們本土文化所影響發生演變?



丁偉:在十多年前國內就有設計思維的概念。IDEO當年提出“設計思維”概念的背景是設計思維已經不再是設計師的專屬,而走向更廣大的范疇,從封閉式創新走向共創。最早是從商業領域開始發生變化,企業家發現研究市場指向的是今天的問題,但如果你想做出偉大的作品和引領未來的產品,單純地思考商業問題是不夠的。設計師將面向四個維度的問題(兩個目標和兩個手段),第一個目標是用戶(設計的終極目標),第二個目標是商業(設計的直接目標),兩個手段分別是技術手段和藝術手段。而真正有跨時代意義的作品一定是面向用戶和需求的,不是僅面向商業競爭的。需求又包括個體的人、群體的人和社會的人。針對個體的人的需求,你需要研究人機尺度、人機交互;針對群體的人,你需要用社會學的觀點去研究族群、變遷、不同時代人群的價值取向;針對社會的人的需求,要研究可持續性發展,如現在的垃圾分類就是一個大的系統和服務設計。這其中有一點很重要,從個體的人到群體的人再到社會的人,需求是在動態變化的,設計思維產生的根源就是這幾個需求變化的放大,設計的對象從產品轉向商業、社會、可持續性發展。


21.jpg

22.jpg

學生參加“設計思維”研討會


當設計思維進入中國之后,結合中國的問題,產生了不同的變化。像設計立縣、鄉村振興等,就是結合中國的產業特色,針對縣域經濟、塊狀經濟對設計思維的應用。再如大量的設計師創業和設計驅動型品牌的誕生,與傳統的設計服務又有很大不同,設計不再局限于服務者的角色,隨著設計在產業鏈中權重越來越大,企業沒有設計思維就難以洞察到新的商機,而設計師對用戶的洞察和痛點的挖掘有天然的敏感性,對產品細節的把控也很到位,所以如今設計師創立的品牌是很常見的。這些都是設計思維在中國產生的新變化。


在教育領域也是如此,像華東理工大學,我們正在推動產教融合、科藝融合,服務于地區經濟、國家戰略,這些都是中國版本的設計思維的落地。

 

27.jpg

華東理工大學實施“科藝融合”戰略



1574133178166650.jpg


您認為中國工業設計在產品創意與設計思維方面的不足之處有哪些?



丁偉:中國的產業是多層次、多維度的,不能簡單地談不足。在很多領域我們已經處于領先地位,如信息產品、智能裝備等領域,但也有大量的傳統工藝和相對落后的產業,更重要的是城鄉差異和地區差異。正如十九大報告中所指出的,在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所以我認為,設計力量在先進領域的一些做法要不斷下沉,提升社會對于設計創新的整體認知水平是我們設計師的重要使命。還有很多產業對工業設計的內涵和價值仍不是很了解,作為一個設計師、一名教師,推動更多人了解工業設計是很重要的一項工作。


每年都會有不少貧困地區的孩子通過高考到大城市來讀書,但多數人畢業后都不會再回去工作,而他們對家鄉是非常有感情的。以前我很希望自己的學生畢業后進入大企業,為商業創造價值,今天我更鼓勵學生們到農村去,回到家鄉去發展縣域經濟,用自己的所學所能服務于家鄉,哪怕是給農產品做一個包裝,為企業家提供一個設計解決方案,或是為學生上一堂設計課。用情感的紐帶作知識的鏈接,成效非常顯著,這也是我們今天的重要使命。比如在福建的松溪,我們去年做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項目叫“把設計立縣帶回家”,通過競賽的形式為當地特色產業、旅游區做了很多有特色的設計。

 

29.jpg

把“設計立縣”帶回家


30.jpg

松溪文創設計作品


1574133229167952.jpg


您兼具院長、設計機構創始人、國際設計獎項大滿貫獲得者的身份,產、學、研完美融于一身,請您談談“設計思維”在這您的這幾個身份中發揮的作用。



丁偉:創辦設計機構是從2002年開始的,至今已經17年,做了上千個項目,對中國的產業和商業的變遷有非常深刻的認知。從最開始,我們需要跟企業講解什么是工業設計,到今天設計已經成為社會熱詞。早期是服務于江浙一帶的出口型企業,后來是500強企業,再到中國品牌企業,時至今日更有不少客戶是創業型企業。


我曾對服務過的上千個項目進行梳理,對個人作品進行了一次“歷史考證”,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中國的產業是一直在變化的,與中國的宏觀經濟以及中國在整個世界產業格局中地位的變化是緊密相關的。大約在八年前,我本人完成了包括聯合國教科文新銳獎及全球四大設計獎項的包攬。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十年前中國設計師獲得一個世界級的設計獎項還是件很了不得的事情,然而時至今日,很多中國設計師拿到國際獎項,說明中國設計在整個世界設計格局中從開始的嶄露頭角,到現在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話語權。中國設計漸漸受到世界的認同,甚至在很多領域已經處于世界前端。


在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擔任院長還不到三年,觀察到大學教育現在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在于設計教育進化的速度與社會變化的速度不匹配。社會在一年甚至六個月內就可能發生很大的變化,但是我們的教育體系五年甚至十年都不會有大的變化,是一個緩慢進化的過程。這就造成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大學的人才供給方面存在不匹配的問題。比如說,前幾年交互設計發展很快,但很多學校并沒有這個專業,所以很多工業設計師改行去做了交互設計,教授這個專業的老師本身也沒有從事過相關工作,畢業生不得不在工作中進行再學習。我的重要使命就是結合個人的背景,希望能夠為設計教育做一些探索。


從人才培養的現實舉措來看,如下五個維度的思考和行動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產教融合”新實踐,拉近大學和社會需求之間的距離,建立真實的問題背景,讓教育和產業站在一起仰望星空;通過“科藝融合”新協同,將從0-1的科技創新,從1-100的設計創新,從100-1000的商業創新按照價值規律有效鏈接,跨界整合打通價值鏈;通過“創新創業”新探索,聚焦學生整體思考和系統把握能力的培養,完成從知識到能力的跨越,在創新創業的過程中完成學習過程;通過“知識體系”新定義,建立學生從洞察力、領導力、技術能力、思維方法等多維度的能力體系,以滿足新時代對創意設計人才的新要求;通過“學科發展”新延伸,把握時代脈搏,形成新的高峰學科體系。這五個維度的創新體系的構建,有利于解決社會需求和人才供給不匹配的基本矛盾,為創意藝術設計行業的發展提供新思考和新動能。

 

32.jpg


1574133284163155.jpg


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推出了MBA課程——“產品創意和設計思維”,您曾表示,“設計在今天已經從節點價值變成系統價值,從單純的服務轉變為驅動。而這種驅動力與驅動本身的價值,正是‘產品創意與設計思維’的課程亮點。”請您闡釋“設計思維”的商業價值,以及設計師當如何培養和運用設計思維。



丁偉:設計服務于商業,關注的重點是將設計的因素注入到商業系統中,成為商業畫布中的一塊拼圖,從而完成整個商業閉環。從這個角度來看,設計是商業系統的一個環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節點價值。在設計驅動型產業的語境下,設計從被動轉向驅動,設計師成為創業的主體力量,通過整合供應鏈、營銷等資源實現商業閉環,設計成為系統價值。今天看來無論是小米生態鏈企業還是大量互聯網公司,設計師都是創業大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創業成功的概率遠遠超過平均水平,因為設計師更懂用戶,懂傳播,設計的產品也更易用且有顏值。設計學院與商學院的合作是我們探尋“科藝融合的邏輯、觸點與可能”的系統研究工作的一部分,試圖重新認知設計、技術與商業的關系。


34.jpg

科藝融合的邏輯


35.jpg

科藝融合的觸點

36.jpg

科藝融合的可能性


 “設計師如何培養和運用設計思維”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因為“設計思維”是“設計師”成為“設計師”的基本前提。



1574133353157180.jpg


國內也開始在基礎教育階段推廣設計思維,您如何看待?



丁偉:我覺得這方面的探索是很有價值的。要建設一個創新型社會,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眾對創新整體認知的水平。在我們的小時候是沒有創造力的教育的,重心全放在文化課上,傳統的美術課是美學教育,關注的是如何去觀察和表現。而創造力的教育是關于“問題”的,從小培養發現問題的眼睛,同時鍛煉雙手與頭腦的配合,在完成一件作品的過程中完成學習過程。


內容的設置可以從幾個維度來考慮:第一個維度是思維方法,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發現問題,如何充滿洞察力;第二個維度是技術手段,整合技術以實現解決問題的方案;第三個維度是組織協調能力,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任何一個作品都不是一個設計師獨立能夠完成的,必須整合資源,調動供應鏈,這就需要良好的溝通和協調能力;第四就是對商業的理解,對市場競爭與傳播的認知,這也應該從小培養。



1574133359696952.jpg


隨著科技的發展,市場變化越來越快,作為工業設計師,怎樣去提升設計思維?



丁偉:人工智能未來必定會取代一部分重復性的、低端的工作,但是社會變遷會產生新的問題需要解決。設計師并不是單純的技能型人才,我定義今天的設計師更像一個導演,按照一個腳本來整合資源,將不同的角色組織起來解決問題,最終實現整體的價值和目標。設計師的工作邊界從清晰逐漸轉向融合,基于此,我提出“四鏈融合七步創新法”。四鏈融合包括產品鏈、空間鏈、品牌鏈、服務鏈。四鏈融合理念是以服務設計為引領,串聯服務觸點,進而提供新場景、新產品、新品牌、新信息系統等服務,形成完整用戶體驗。同時需要“七步創新”作為協同,依次為:洞察——對于今天的社會、技術以及人群的全新需求,要有全新的洞察,這是觀察的過程以及發現問題的過程;定義——定義觀察的獨特視角,包括產品的尺度、價格、空間尺度等要素,尋找一個合理的框架;開發——包含技術層面多個角度整合性開發;設計——在能用的基礎上變得更加的可用和易用;工程——將發散的設計數據化和工程化,鏈接設計與制造;供應鏈——整合供應商完成生產過程;傳播——借助互聯網等各種平臺進行有效傳播,完成從產品到商品過程的蛻變。這是在服務設計范式下的設計新規則,這些要素形成一個立體網絡,人工智能可以成為構建這個網絡體系的工具,形成整合力來實現最終的價值和全鏈路創新的閉環。所以,未來是一種人機互助的關系,而不是單純的進化和取代關系。


39.jpg

“四鏈融合七步創新”


 設計思維是無形的,重點是系統地掌握和運用設計思維方法。思考任何問題都要研究人、環境、需求、技術和商業之間的關系,從而形成一個問題樹,這個邏輯可以作用于產品、空間、組織、社會體系的創新。


今天設計本身及其目標對象都在放大,設計師的服務領域更寬了,工作難度也更大了,設計師要掌握好變與不變。不變的是思維方法,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態度,變的是工具和對象。設計思維是設計師應該掌握的底層的思維方法,這是“T形結構”中的橫向寬度,而縱向深度是指某個行業的背景、技術、競爭及未來的可持續性。既要有橫向寬度又要有縱向深度是對今天的設計師的一個全新要求。



1574133421139848.jpg

請您分享幾個成功運用設計思維的代表案例。



丁偉:我曾經幫助飛利浦為非洲地區設計過一款閱讀燈,被媒體評為“全世界為窮人設計的十件作品”之一,設計了那么多產品,這篇報道是最讓我開心的。經過調研發現,非洲地區有一千萬兒童由于照明問題生活受到困擾,當地缺電現象普遍,孩子放學后沒有穩定的閱讀光源,我們于是設計了這款很便宜的照明設備,白天放在室外通過太陽照射充電,晚上拿到室內可以滿足三到八個小時的使用,很好地解決了該地區的照明問題。像這種五百強企業,會把商業價值、社會責任、技術、消費者需求等要素進行融合,背后最基礎的驅動力量是問題導向的設計思維,后期通過技術手段來實現,再通過商業手段放大實現其商業價值,這是比較典型的設計思維驅動創新的產品。


41.jpg

飛利浦太陽能閱讀器

 另一件獲得德國紅點獎的智慧照明設備“普羅娜智慧路燈”也很有代表性。在當下的物聯網時代,產品從“軟硬分離”走向了“軟硬結合”,這款與上海經信委聯合打造的智慧照明產品將微基站、LED照明、太陽能光伏、廣告、新能源充電樁進行了集成,成為城市多功能的信息物理系統。這款產品值得一提之處在于,它不是企業委托的,而是政府跟設計師共同推動的。政府需要一個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信息物理系統節點,而路燈密布于城市的各個角落,可以通過搭載微基站、信息交互屏、傳感器的裝置實現整體功能。我們以設計為引領整合了來自各個板塊的33家單位,將各家現成的技術進行了系統集成創新,從而實現新的價值。這也是設計思維驅動的一個重要作品。


42.jpg

普羅娜智慧照明

當然“設計立縣計劃”也是運用設計思維驅動社會創新的重要實踐,我們用十年時間不斷進化我們的理論體系,完成十多個城市的系統建設。我們逐漸發現這個系統為城市帶來了很多積極的變化,無論是大家對于設計觀念的認知,還是將創意融入到園區、街區和城區,還是產業因為設計創新而煥發新的活力。我想這些變化的背后都是“設計思維”所帶來的無形力量,或許這就是我們探討“設計思維”的意義吧!



微觀木馬,鮮活的木馬

狙擊時事熱點,挖掘品牌策略
匯聚不同案例,提供新鮮觀點

聯系木馬

咨詢熱線: 400-820-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