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3-1 11:27:05
上海自2010年加入聯合國“創意城市網絡”以來,設計產業蓬勃發展,“設計之都”建設成效顯著。進入新發展階段,上海近期發布了《上海建設世界一流“設計之都”的若干意見》。為此,在市經濟信息化委的指導下,上海設計之都促進中心開展了“上海設計大家說”主題活動,邀請設計領域的15位領軍人物,從設計賦能產業創新發展、打造活力城市空間、優化城市公共服務、點亮市民美好生活、鑄造上海城市品牌等不同角度,分享他們的精彩觀點,共同為上海建設世界一流“設計之都”建言獻策。
上海設計之都:您怎樣看待設計與城市的關系?
丁偉:設計在很多方面可以去豐富和驅動城市的發展。設計會在城市空間環境,比如說鄉村振興和城市更新這樣一個維度,發揮在物理和空間意義上的價值。同時,隨著這個城市服務的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我們也會去建構和提供更好的服務設計,來提升城市的服務水平。同時,設計還在為產業、打造城市品牌、塑造城市文化發揮作用。設計跟城市的關系就是一個相互促進、互相融合的立體關系,未來,設計必將成為驅動城市發展的非常重要的力量。
上海設計之都:您對上海建設“設計創新型城市”有哪些建議?您認為什么是“設計創新型城市”?
丁偉:設計創新型城市是設計作為驅動城市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城市設計水平的高低,很重要一點是整個城市的市民和民眾對設計的平均認知水平。隨著國家大力推動美育和對設計意識的關注,大家無論是從時尚、建筑,還是產品的角度,都對設計有非常深刻的認識。很多發達的國家,無論建筑、平面設計、時尚、新媒體,無處不蘊含著設計的力量。
上海作為全國乃至全球的設計之都,很多設計師、設計力量都在上海這座城市聚集,設計已經融入了城市,相信未來設計會為上海的全方位城市發展注入更多活力。大眾意識的提升,無論從政府層面,還是從社會組織層面,高校層面和民眾層面,我想這是第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
第二,我想就是設計的活力,大量的設計活動、設計地標,包括景點,在場域當中去引發大家對設計的關注。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無論是商業還是產業要創造價值,那么,我們要去打通整個價值創造的各個環節和節點,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還有一個比較重要是多種角色的共創,從高校、政府,到企業、商業,建構起協同創作的網絡,就一定能夠形成整合和協同的力量。
上海設計之都:上海應該怎樣在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同時,帶動長三角地區的設計創新?
丁偉:上海非常開放和包容,有大量世界級的設計機構、獨立設計師,還有大企業的研發部門都集中在上海,所以,國際化和開放是上海非常重要的特色。當然,長三角很多城市也有它的獨特魅力,比如說杭州,一方面是結合互聯網,另外一方面,浙江有大量的制造,所以,工業設計和創意產業的發展就是以互聯網和傳統制造作為特征的。比如,南京有非常深厚的中國本土文化歷史,所以文創設計發展也非常快。合肥,這幾年隨著產業和制造業的發展,設計也在發展。作為長三角的節點城市,更重要的是構建一個系統的網絡,上海能夠發揮龍頭作用和國際化開放的優勢,跟互聯網的屬性,文化和產業的屬性進行鏈接,既相互分工又相互促進,一定會為整個長三角的發展貢獻更加系統的力量。上海在這方面一直做得非常好,政府也非常重視,相信在未來也會做得更好。
上海設計之都:您對教育如何融入城市發展,有些怎樣的思考?
丁偉:實際上,設計無處不在,是驅動城市的一個重要力量,而教育是城市的一個重要元素,兩者之間的協作,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其中,很重要的是環大學知識產業帶。同學在這樣的大場域當中,可以建立起跟社會的聯系。所以,我們也在推動環華理設計帶的工作。實際上,我們希望能夠有這樣一個過渡空間,讓同學可以在這里生活、創業、創想,通過這樣一些平臺,能夠孵化出很多創意項目。上海設計之都:在當下設計越來越成為一門綜合性學科,華東理工大學在培養綜合型創意設計人才方面有哪些經驗和舉措?
丁偉:華東理工大學是一所工科大學,我們設計學院的重點是推動科研融合和產教融合,希望借助工科的背景來為設計注入更加豐富的科學、商業和技術內涵。同時,產教融合希望既能夠推動學生的研究能力,也希望能夠在實踐方面跟社會充分的接軌。今天社會對設計人才的需求,從過去的節點價值——設計作為整個鏈條的一環,逐漸轉換為驅動價值。所以,設計師就需要更加豐富的知識和視野,從最早的產品定義到產品開發,到供應鏈的整合,再到商業的傳播。學校更多的是為學生構建一個獲取知識的場景,讓同學們在這個場景當中能夠接受更多的知識,從而豐富學生的專業背景。所以,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跟社會的需求同步,然后同步的進化。
上海設計之都:怎樣突出綜合性大學的優勢?您認為當下國內設計教育最缺乏的什么?
丁偉:我覺得今天的社會對創意人才的培養,已經成為驅動產業文化和城市的重要力量。所以,我覺得人才不僅是技能層面,更重要的是管理層面和主體意識。所以,我們也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創業的精神,在虛擬和真實的演練當中,來鍛煉學生全方位的能力,所以我們更加注重學生在工作的過程中完成習。
上海設計之都:學校的教學如何服務產業發展,在產教融合方面又是如何做的?有沒有一些具體的案例?
丁偉:產業除了滿足商業之外,也有很多對未來的前瞻性思考。學生對未來的想象沒有很多的框架,他們可以為社會提供一些相應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們注重跟社會進行銜接,而不是簡單的重合關系。所以,我們會根據當前的社會背景、技術趨勢,來展開全新的探索。舉個例子,比如,我們去年主辦了一屆應急產業和產品大賽,也就是在疫情的背景下,讓同學們去重新思考今天的人與社會、人與技術之間的關系。大家從不同的視角展開了想象,當然,這些作品也是具有商業可能性的,所以,大概推出了幾百件作品,有一些作品陸續在產業化的推動過程中。
上海設計之都:您對年輕設計師有哪些建議?
丁偉:我覺得設計師需要全面和完整的去認知設計,我也有很多的學生,有的時候對設計抱有極大的想象和激情,有時候又充滿了挫折。首先,我的建議是年輕設計師要建立起完整的認知面貌,另外需要持續的學習,才能走在認知的前沿。第二個建議,學生要找機會參與各種各樣的實踐。今天,互聯網發展得比較快,大量的學生都介入到了互聯網領域,實際上,無論是從城市更新還是鄉村振興,甚至中國傳統的制造業、文化、產業,包括政府部門,很多節點上都需要專業設計的介入。學生只有參與全面的實踐,才能夠建構起自己完整的能力。第三個建議,設計在今天的節點價值已經轉換成系統價值,在很多領域已經成為驅動產業文化創業的一個重要的力量。所以,學生要建立起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要有自己的擔當、責任和使命,不僅是成為被動的服務和產業的點綴,你要讓自己變得非常強大。
上海設計之都:從學生到步入社會,在各個領域發揮自己的作用,年輕設計師會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丁偉:比如說,你要成為一個企業的設計驅動的創業者,你就需要有強大的管理能力、溝通能力和資源的鏈接能力。如果你是一個單純的產品設計師,或者是一個單純的建筑師,就需要你在新技術、新工具、新方法中注入更多力量,所以,你要成為非常有競爭力的設計師會面臨很多挑戰,各種挑戰的類型是不一樣的。只要你有比較好的學習能力和溝通能力,大家都可以去克服這些挑戰。
上海設計之都:您認為社會需要什么樣的設計人才?
丁偉:社會對兩類人才特別關注。第一類是跨界和整合性的人才,他們可以打通產品、空間、服務和文化,做大的融合設計,因為,我們今天的很多商業和城市,多種專業要素是融合在一起的,有這樣的視野、認知和能力,可能他會發揮更重要的價值。第二種能力,就是在某一個細分領域特別專業的能力也非常重要。比如說,你對造型、對視覺或者對消費者的細微體驗和感受特別敏感,不同的設計師的知識背景和思考問題的視野是不一樣的。
上海設計之都:請您暢談一下對于上海設計的總體感覺,比如說,目前上海設計的發展環境、上海設計的價值空間等等。
丁偉:我最近也一直在關注和想象未來設計,實際上對未來的設計研究,在業界也有普遍的討論,還是我們經常講的那句話,叫“超以象外,得其圜中”,要理解我們未來的設計和尋找到未來的設計空間,它一定是伴隨著我們對整個社會技術和新的商業形態的理解,才會更加認識到我們今天的設計。
我個人覺得幾個領域是值得關注的,第一個實際上就是對虛擬世界的設計,比如說像元宇宙、數字孿生,這樣一些新技術帶來的新空間,那么,設計會發揮很重要的價值。第二,我想很重要的需要關注的點,就是伴隨著國家戰略,比如說鄉村振興、長三角一體化、科創中心的建設,在這些戰略背景下,一定有很重要的發揮空間。
第三,從設計進化的角度來看,從物理邏輯的設計到信息邏輯的設計,再到服務邏輯的設計,很重要的關注領域就是社會創新和社會設計,因為設計要為建筑和諧社會和整個城市的和諧發展貢獻力量。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領域,就是設計管理和設計治理,就當設計群體非常龐大,他們跟社會建立關系的時候,設計治理就成為一個課題,無論從政策、政府部門的設置和構建完整的治理網絡。在我看來,這四條賽道看來是非常有價值的,需要我們持續的探索和努力。
上海設計之都:您對于上海建設設計之都有什么建議?比如說,從企業、人才、知識產權保護或者環境政策的一些不同的角度談一下您的看法。
丁偉:我覺得上海設計之都已經建設了10年,取得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我看到過去10年的脈絡,最早是從打造空間和載體,就是從老廠房老街區的再開發和再利用開始的。后來,我們推動人才,比如說,團市委跟經信委打造的創業人才,再比如文創基金搭建一系列的平臺,還有今天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上海推動設計之都是非常全面和系統的。那么,面向未來,我想主要還是在技術社會和設計發展的大背景下,讓我們的城市設計治理變得更加科學和系統,是這樣的一個課題。
我個人覺得,可能有幾個方面需要我們投入更多關注。比如說,第一,打造屬于上海或中國本土文化、對世界產生影響的世界級獎項,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全球在工業設計領域的四大獎都有超過60年的歷史,基本上都是世界各國為了振興產業而做的。上海也有很多獎,但是缺少這樣一個持久而強大的獎項。第二,我覺得要打通整個從創意到創業,從資本到商業化的整個生態,比如說,有沒有可能像硅谷一樣從創意到供應鏈,資本到營銷,能夠去打通這個鏈條,這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在學術領域,有沒有產生由上海這座城市所引領的比較立體,對全世界產生影響的學術流派和觀點?因為,強大的事業和強大的產業一定源于強大的方法和強大的文化。
所以,我想從獎項到人才、到專業的研究、到商業閉環,這些要素在下一個10年都是值得我們去探索的。上海是一個非常偉大和開放的城市,作為設計師,我們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丁偉
木馬設計創始人,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前院長
丁偉,集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前院長、木馬設計創始人、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未來設計研究院院長、設計立縣計劃推動者等不同職務于一身,在教育者、設計師、創業者、藝術家的不同身份之間自由切換。他是中國首位同時榮獲聯合國教科文創意新銳獎、德國紅點獎、IF設計獎、美國IDEA設計獎、G-MARK設計獎、中國工業設計貢獻獎、中國十佳工業設計師、中國紅星獎金獎八項大獎的設計師,并于2021年10月,榮獲福布斯中國最具商業價值智能設計師TOP10。
作為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前院長,丁偉對學生寄予厚望,他希望推動科研融合和產教融合,也在進行推動環華東理工大學設計帶的工作。他希望學生可以有一個實踐的空間,建立起跟社會的聯系,通過平臺孵化出有意義的創意項目。他認為:“今天社會對設計人才的需求,從過去的節點價值——設計作為整個鏈條的一環,逐漸轉換為驅動價值。學生要建立起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要有自己的擔當、責任和使命。”
2002年,剛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畢業的丁偉創立了木馬設計,自身就是大學生創業的絕佳案例。作為創業者和設計師,丁偉主張協同創新,創建了由木馬工業設計、麥思哲研究、十樹品牌、無意網絡為核心的服務體系;以“漫生快活”為核心的原創設計品牌;以51deisgn青年設計網站、whodesign互設計論壇、IDroad創意之路為核心的網絡體系,持續探索中國設計發展的各種可能。他帶領設計團隊完成了超過1000個設計項目,服務于PHILIPS、GE、OTIS、三星、英特爾、強生等接近50家世界五百強企業。
2011年開始,丁偉帶領華東理工大學與木馬設計組成的產學研設計團隊來到江蘇寶應,開始推進社會創新項目“設計立縣”計劃,運用設計力量加速區域經濟轉型升級。10年來,丁偉完成了對“設計立縣”三大服務體系、十大模式、六重價值的系統梳理,并入選“上海設計之都”十大創新模式展。丁偉認為:“伴隨著國家戰略,比如說鄉村振興、長三角一體化、科創中心的建設,在這些戰略背景下,設計一定有很重要的發揮空間。”
掃一掃
關注木馬公眾微信平臺